2002年,我国建筑施工死亡人数1297人,仅次于交通和煤矿;近年来,在查处的行贿受贿案件中,建筑领域的占1/3以上……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着工程质量和安全形势严峻、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严重、违法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筑领域的四大“黑洞”
《建筑法》实施5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第四。但是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发现,这部法律在实施中存在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工程质量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据建设部统计,2002年施工死亡人数1297人,仅次于交通和煤矿。执法检查组在黑龙江省检查期间,该省还发生了两起严重质量安全事故——7月23日,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幢居民住宅楼阳台坠落,造成死亡3人,伤3人;7月24日,北安市和平小学扩建教学楼发生楼体坍塌,造成16人死亡,6人受伤。
从检查情况看,建筑各方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住宅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渗漏水、建筑材料以次充好、劣质装修材料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住户健康等,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工程招投标中“黑白合同”问题突出 有不少建设单位与投标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串通,搞虚假招标,明招暗定,签订“黑白合同”。执法检查组在形容这一情况时用了“相当普遍”四个字,说明“黑白合同”在许多地方比较严重。
所谓“黑白合同”,就是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除了公开签订的合同外,又私下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强迫中标单位垫资带资承包、压低工程款等。执法检查组指出,“黑白合同”违反了《招投标法》、《合同法》和《建筑法》的有关规定,极易造成建筑工程质量隐患,损害施工方和建设方的利益。
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严重 到2002年,全国建设单位累计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相当于当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9%。同时,施工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也相当普遍。今年9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极阁风景区工地施工的农民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不但没解决,反而造成一名农民工手指被砍伤。
建筑领域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发生在招投标、项目审批、设备和材料采购中的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年来查处的行贿受贿案件,发生在建筑领域的就占1/3以上。仅四川省检察机关,1998年以来查处的此类案件就达319件,且都是大案要案。
《建筑法》亟待修改
尽管导致建筑领域违法腐败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些部门和地方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薄”,是执法检查组在分析各种情况后,开列出的第一条原因。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建筑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建筑法》的贯彻实施中存在的违法腐败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建议是,从查处“黑白合同”人手,规范和监督建设单位行为。
执法检查组提醒各地和各部门,政府在投资建设项目时要带头遵守法律,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按照“建管分离、用建分离”和专业化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还要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认真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规范建筑市场,还需要一部适应形势发展的法律。执法检查组根据各地反映《建筑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已向大会提出了将《建筑法》修订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的报告希望尽早启动法律的修改工作,为建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制保证。
——《中国国土资源报》